正能量|共享基金會總幹事陳英凝教授 投身人道救援為災民送上曙光

休閒消費

發布時間: 2024/06/14 16:03

最後更新: 2024/06/14 23:49

分享:

分享:

陳教授從人道救援工作中獲得莫大的滿足感。

陳英凝教授是香港人道救援領域的先行者之一。早於大學時期,她已加入無國界醫生,足迹遍及戰亂及出現人道危機的地區,為當地災民送上醫療援助。她大半生在人道救援工作領域上努力,其工作備受國內外肯定,更曾奪香港傑青、世界傑青、第一屆香港人道年獎、傑出領袖獎等獎項。

2006年陳教授加入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,現為醫學院助理院長(外務),曾於2011年協助成立「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所」。陳教授身兼多項公職,現時是共享基金會總幹事,機構由2018年成立至今,已在非洲及東南亞等地完成過萬宗免費白內障手術,為當地受病患困擾的人士帶來曙光。

最新影片推介:

天氣與健康

陳教授是位「貼地」的公共衞生學者,由大學到第三世界的救援工作,都可以看到她的身影。她的研究領域相當闊,包括災害與人道危機、氣候變化與健康等範疇。她指:「醫生的培訓是要醫好一個人,以個人角度出發;而公共衞生也是以疾病、身體健康為主,但就以社群的基礎為單位。」

陳教授在尼泊爾評估地震災情。

香港的夏天炎熱難耐,高溫天氣會引發不少健康風險,陳教授的團隊多年來與天文台合作,促進社區健康。「香港有熱島效應,在政策上天文台有一班好有心的科學家,向社區推廣要保障健康。不過,要去到幾多度,戶外工作人員要有休息保障、或者小朋友不需要上體育堂,都要有基本的科學根據。」而這正正是她的研究範疇。「香港是我的基礎。我的領域是做一些研究,找到有用的數據,除了在研究方面有貢獻外,希望在制定政策時也有科學根據。」團隊近年涉足登革熱的研究,評估疾病對民眾健康的風險。

前綫的一顆小螺絲釘

陳英凝教授出生於醫學世家,爸爸是著名的兒科醫生陳作耘。身為大女兒的她,從小就被期望將來可以懸壺濟世。陳教授坦言,自小爸爸已知道她「坐唔定」,認為公共衞生的範疇較適合她,卻沒想過女兒最終選擇走上前綫,參與人道救援。「當時跟他(父親)講,他都呆了一呆,因為這個領域標誌着要周圍走。」加上無明確的職業道路,工作飄泊不定,人生充滿變數。「不過有時好奇怪,當你一直肯走這條路,機會就會來。」

短短 20 至 25 分鐘的白內障手術,便可以幫助長者社群投入社會。

為甚麼陳教授對人道救援產生興趣?她憶述大學時期到非洲做義工的經歷,成了她人生的轉捩點。「當時有旱災和戰亂,我跟隨一隊醫療隊做前綫工作。雖然想做的事好多,但始終未畢業,所以由煮飯、數貨物,到做研究、做問卷都要幫手。」一方面她十分享受在團體中工作,另一方面又覺得有意義。「就算是一粒小螺絲都好有用,因為有你總好過無!我好喜歡那種感覺,當時我好勤力,覺得幫到人。」

紮根香港的人道救援組織

近年,陳教授專注共享基金會(GX Foundation)的工作。基金會旨在為「一帶一路」國家提供醫療及公共衞生方面的人道主義援助,並計劃為老撾、柬埔寨、吉布提、塞內加爾及毛里塔尼亞5個項目國的居民做白內障手術。陳教授指人道救援的初心,是消除醫療不平等。「我覺得這一行的人都有強烈的心,就是用自己有限的力量幫助有需要的人。無理由因為窮或無人知而無藥醫!」

陳英凝教授於 2006 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,2011 年協助成立「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所」。

選擇做白內障手術的原因,與成本效益有關。「短短20至25分鐘手術,便可以幫老人社群投入社會。人生有180度改變,這是好有意思的事。」陳教授說。

那麼,陳教授的夢想是否已實現?她指多年來的工作讓她感到十分滿足。近年更有機會建立一個屬於香港和國內的人道救援組織,形容已經實現階段性的夢想。「以前可以同海外團隊一起工作已經覺得好感動,現時能夠與內地同工一齊做,是一件好有意思的事!」

訪問後記

黎穎瑜:共享基金會的團隊走到資源最匱乏的前綫,在地建立真摯的情誼,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,也是一種有力度的方式連繫不同社群的人。大家都以救急扶危為目標的時候,就能夠放下分歧,一起努力解決問題。非常多謝陳英凝教授在節目的分享!

點擊圖片放大
+4
+3

以上內容摘自香港電台第二台《夢想號啟航》,節目由黎穎瑜主持,逢星期六10am-11am播出,專訪不同領域人士,收集他們實踐及追尋夢想的經驗,分享當中的堅持與智慧。按此足本重溫

下載HKET App,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,睇全方位資訊:

【中小學試題免費下載】 【名校專區升學攻略】

【兒童健康百科】 【職場文化智慧】 【家事百科全書】